一、投资中的"刺痛感"——为何亏损的记忆总是如此深刻?
前面,我们探讨了"代表性偏误"如何通过刻板印象误导我们的投资判断。今天,我们正式进入"情绪偏误"的领域,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人人都有的强大心理倾向——"损失厌恶"(LossAversion)。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:赚了1000块钱可能只是小开心一下,但亏了1000块钱却会让你郁闷好几天?这种不对称的情感体验,正是损失厌恶在起作用。它解释了为何大多数人在面对等额的损失和收益时,前者带来的负面情绪远超后者带来的正面情绪。
二、什么是"损失厌恶"?——亏钱的"痛感"是赚钱"快感"的两倍以上
清晰定义
损失厌恶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在其"前景理论"(ProspectTheory)中提出的核心概念。
这个理论指出,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,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效用(痛苦感)通常是收益所带来的正面效用(快乐感)的两倍以上。简单来说,就是"我们更害怕失去,而不是更渴望得到"。
前景理论的核心观点
前景理论揭示了人类决策的两个重要特征:
价值函数的非对称性: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感知并非线性的,而是在损失区域表现得更为陡峭——我们对损失更加敏感。
参照点依赖:收益和损失都是相对于某个"参照点"(如初始投资成本、近期高点等)来感知的,这个参照点会显著影响我们的判断。
日常生活中的损失厌恶
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。商家常用的"无理由退货"策略,正是利用了消费者一旦拥有某物品后,害怕失去它的心理。在打赌或游戏中,我们也会发现输掉的钱比赢得的钱更让人记忆深刻。
三、投资决策中的"紧箍咒":损失厌恶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?
"处置效应":过早卖出盈利股,过久持有亏损股
损失厌恶在投资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"处置效应"(Disposition Effect):
卖盈过早:当股票上涨获得一些盈利后,投资者害怕利润回吐(厌恶失去已实现的收益),倾向于过早锁定利润。他们宁愿"落袋为安",也不愿承担可能的进一步上涨机会。
持亏过久:当股票下跌造成亏损后,投资者不愿意"割肉"承认损失(厌恶实现账面亏损),宁愿继续持有,期待股价反弹回本。这种行为往往让小亏变成大亏。
这种行为的心理机制在于参照点的设定。盈利时,参照点是买入成本,任何高于成本的都是收益,投资者害怕失去这部分收益;亏损时,参照点同样是买入成本,卖出意味着将浮动亏损变为实际亏损,这种"实现损失"的痛苦感更强烈。
风险规避行为的扭曲
损失厌恶还会导致风险偏好的奇妙变化:
在盈利区域,投资者变得更加风险规避,宁愿选择确定性的小收益,也不愿冒险追求更大的潜在收益。
在亏损区域,为了避免最终的损失,投资者反而可能变得更加风险寻求,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去博取"翻本"的机会。这是"赌徒谬误"的一种体现。
例如,某只股票已经亏损30%,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加仓摊低成本,或者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,试图快速弥补亏损。
"锚定"于买入成本,影响理性判断
投资者常常将买入成本作为评估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"锚点"。股价是否回到成本价以上,成为卖出决策的重要(甚至唯一)依据,而忽略了公司的基本面是否已经发生变化。这种锚定效应严重妨碍了理性的投资决策。
对"沉没成本"的过度执着
已经投入的资金(无论是否亏损)成为"沉没成本"。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难以割舍这些沉没成本,即使继续持有可能会导致更大损失。他们总是想着"既然已经投了这么多,不如再等等看"。
投资组合构建的保守化或极端化
损失厌恶还会影响整体的投资策略。一些投资者因为极度厌恶任何形式的亏损,可能导致其投资组合过于保守,错失长期增长机会。另一些则可能在经历亏损后,采取极端冒险策略,试图一夜回本。
四、"痛感"的代价:损失厌恶对投资业绩的损害
损失厌恶对投资业绩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:
降低长期回报:过早卖出优质成长股,错失更大的上涨空间;长期持有劣质亏损股,占用资金并可能导致更大亏损。
增加交易成本:频繁的"解套"操作或因情绪驱动的交易会产生不必要的手续费和税费。
投资组合风险错配:在亏损时承担不合理的风险,可能导致风险与收益不匹配。
错失市场机会:因为害怕短期波动或小额亏损而不敢入场,错过了长期投资的黄金时机。
心理压力和焦虑:持续的情绪波动不仅影响投资决策,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。
五、为何我们如此"怕输"?——损失厌恶的心理与进化根源
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损失厌恶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。在远古时代,失去食物或资源可能直接威胁生存,因此对损失的敏感性可能是一种进化优势。
从情感层面来说,负面情绪(如恐惧、后悔)通常比正面情绪(如喜悦)更强烈、更持久。这种情感不对称性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大脑结构中。
此外,我们对变化的感知是相对的,这种参照点依赖的心理特性使得我们更容易被当前的得失所影响,而忽略了长远的视角。
六、驾驭"损失厌恶"这头猛兽:提升投资决策质量的策略
虽然损失厌恶是人类的天性,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减轻其负面影响:
设定明确的投资目标与计划
拥有清晰的长期投资目标和策略,有助于减少对短期波动的过度关注。当你有了明确的方向,就不会被短期的得失所左右。
关注决策过程,而非短期结果
评估你的投资决策是否基于理性的分析和既定的策略,而不是仅仅看账户的短期盈亏。好的决策过程比好的结果更重要,因为结果往往有运气成分。
建立并严格执行止损和止盈规则
预先设定好可接受的亏损幅度和盈利目标,并坚决执行,有助于克服情绪干扰。这样可以在情绪高涨时保持理性。
定期重新评估投资组合,基于基本面而非买入成本做决策
定期问自己:"如果我现在没有持有这只股票,我还会以当前的价格买入它吗?"这种"零基思考"可以帮助你摆脱成本锚定的束缚。
将"账面亏损"视为"学费"或"信息成本"
改变对亏损的认知框架,将其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,有助于减轻心理痛苦。每一次亏损都是获得市场经验的机会。
采用"分批买入"和"分批卖出"的策略
定投策略可以平滑成本,减少单次决策的情绪压力。这样既能降低风险,也能减轻心理负担。
保持投资组合的多样化
分散风险有助于减少单一投资大幅亏损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。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寻求专业意见或与理性投资者交流
外部视角有助于克服个人情绪偏误。有时候,局外人的冷静分析比当事人的主观判断更准确。
七、与"损失厌恶"共舞,做更从容的投资者
损失厌恶是人类固有的心理特征,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投资行为。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这种天性,但通过理解其机制并运用有效的策略,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其负面影响。
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,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更需要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。学会与损失厌恶"和平共处",是迈向投资成熟的重要一步。记住,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,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理性思考的过程。
明天,我们将探讨另一个与损失厌恶密切相关的情绪偏误——"羊群效应",看看我们是如何在群体压力下迷失方向的。敬请期待!
互动思考:您在投资中是如何应对"割肉"的痛苦的?是否有过因为损失厌恶而错失良机或加剧亏损的经历?欢迎分享您的故事和应对方法。
关注金融看客,学习金融知识
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